找到相关内容67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魏晋玄风到王门狂禅

    等不满于名教对人性的约束,提倡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站在自然的立场对名教的荒谬、虚伪和残酷进行猛烈地抨击。嵇康明言:“六经以抑引为主,人性以从欲为欢;抑引则违其愿,从欲则得自然。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,全性之本,不须犯情之礼律。”(注:《嵇中散集》卷七,《难自然好学论》。)阮籍也言:“人生天地之中,体自然之形。身者,阴阳之精气也。性者,五行之正性也。情者,游魂之变欲也。神者,大地之所以驭者也。”...

    夏清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0248917.html
  • 重要的历史经验:强化寺院和僧团教育

    只能认定他是在寺院中研习这些著作(并阐释它们)的。这同样适用于出家后“通六经及三藏”的僧略和十一岁出家后受师之命投入外典研究的道融。僧济是慧远弟子,在慧远指导下在同时也讲授儒家...能。天性纯懿,操行精苦,笃志好学,万里寻师。是以博览六经,涉猎百家之言,虽世务毁誉,未尝介于视听也”。由于他出家之后仍热衷于“六经”、“百家&rdquo...

    孙昌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2866963.html
  • 敦煌儒典与隋唐主流文化

    敦煌儒典的概况与源流  本文所谓儒典,也就是儒家经典,其内涵各朝不一。先秦主要为“六经”。《庄子?天运》称:“(孔)丘治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经,自以为久矣。”亦名“六艺”。汉刘歆《七略》中有《六艺略》。班固《汉书?艺文志》据此分类。颜师古注云:“‘六艺’,‘六经’也。”(注:参阅吕思勉:《吕思勉读史札记》“六艺”条,页457~463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年。)但...

    王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3974816.html
  • 在佛门与文场之间——神清《北山录》研究

    雷次宗、刘遗民、周续之、张季硕之辈,凡百大名君子,咸与胥附。远公少与惠持偕为诸生,精《六经》学,礼乐名教,特为朝野法度”。神清均神往不已,其知识结构与学术倾向就不能不受到这一时期人物的深刻影响;同时他...饮水,饱而自足,焉如其馀哉!函夏二圣之经,居百氏,如北辰之于悬象矣。而孔、老之外,犹有象圣之格言,杨朱、惠施,虚无之流也;墨翟、韩非,济世之流也;其间马迁修史,先黄老而后六经;班固《艺文》,始儒家而次...

    汪春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3042221.html
  • 一枝三葩,三车一乘

    "六经注我"的方式借引经典,并不严格依照原文,因而具体探讨禅宗对佛教经典的吸收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,付出艰辛的努力,是故点到为止者多,系统追寻者少。吴言生博士知难而上,不惮繁巨,依靠...

    徐文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2142569.html
  •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传译与译师介绍

    以竺法护影响最大,翻译经典最多,据《开元录》等描述:  竺法护法师,本姓支氏,祖先月氏国人,世居敦煌,八岁出家,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,遂以竺为姓,笃志好学,日能诵万言,博览六经,当时京城洛阳一带,虽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5545452.html
  • 敦煌大菩萨--竺法护大师

    敦煌大菩萨竺法护,从儿时意外获得一本经书时,就尊定了一生传奇的命运。他沙城里来,烽烟里去,与苦难的中国同步走过历史,是影响大乘佛教流布中国的第一大功臣。 译经大师竺法护出生于敦煌,是月氏人的后裔,归化汉人。他生于三国时代,死于西晋末年,烽火动乱中走过一生。 竺法护自幼上学,读六经、学中文。家人希望他将来到内地找出路。 一天下午,他遇到一位外国僧人,告诉他众生都有佛性,都...

    张圆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746139.html
  • 从儒佛关系看韩愈、柳宗元与李翱

    三阶段。“少时学周孔,弱冠穷六经。”“中复观道书,有名与无名。”“晚年开释卷,犹月映众星。”这是很有代表性的,中国士大夫阶层越来越被吸收到佛学上,在那里寻找精神的寄托。这种情况到了唐代更有所发展。《...代两汉之书不敢观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。”(《答李翊书》)“其业则读书著文,歌颂尧舜之道。”“其所读皆圣人之书,杨墨释老之学无所入于其心。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,抑邪与正,辨时俗之所惑。”(《上宰相书》...

    牟钟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5846203.html
  • 一枝三葩 三车一乘

    有学者开始提出这一问题,但由于佛教经典十分丰富,禅宗大多采取"六经注我"的方式借引经典,并不严格依照原文,因而具体探讨禅宗对佛教经典的吸收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,付出艰辛的努力,是故点到为止者多,系统追寻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5846962.html
  • 第二次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

    创造性。还有人认为从他译的《胜宗十句义论》可以推出原书作者和写作年代在公元450至640年较为合适。这些都是有新意的研究。但也有人说,唯识学以佛说六经,慈氏五颂和《十七地论》为本,以无著和世亲的著作为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546986.html